“二百五”是大家常用的贬词,用于形容一个人不听话,堵塞处事。大家一直顺口的词,大家只了解,儿时就拥有。可它主要的来源于時间,大家却说不出来。实际上它的来源于远远地超出人们的想像。
春秋战国时代,有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叫苏秦,备受齐王的宠幸,是个身挂六国帅印的说客。可有一天苏秦被杀害了,齐王大怒。想方设法要找到凶犯,要为苏秦报仇雪恨。军师为他出了个谋略。齐王就逐渐执行。
齐王将苏秦的头部割下,将苏秦的头部悬架在齐国国都的大门上,。而且贴上通告。说苏秦是个奸细,杀了苏秦的人是英雄人物,效命除害,是元勋。假如了解是哪一位民族英雄,必然赏黄金千两。而杀害苏秦的几个人,见到通告,很是高兴。因此这四个人搭伴去找了齐王,说成她们几个人杀害了苏秦,要求赐予。齐王数次规定她们不能撒谎。她们称沒有撒谎。齐王又问了,赏黄金千两,你们四个怎么分啊?四人就回应说均分,一人二百五。齐王大怒,讲到:“来人,将这四个“二百五”拖出去砍了。”